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承 气 先 生 的思考

读他人书 走自己路

 
 
 

日志

 
 

论“是动病”、“所生病” (转引)  

2009-05-01 18:30:14|  分类: 传统中医学习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口锁堂
(甘肃中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是动病”、“所生病”是《灵枢?经脉》篇“是动则病”、“是主×所生病者”的简称。从《灵枢?经脉》原文看,两者都是在描述完经脉循行后叙述有关 病症前的开头语。自《难经》以来,不少注家把前后两段文的开头语作相互对立的解释,直至明清时代注家才对此提出质疑。近代医家对此作了大量考证,但各持己 见,莫衷一是,后学则每为之困惑,愚不才,敢就此评述,望同仁斧正。

  1 气血说
    
  自《难经?二十二难》首提“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 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以来,有不少医家苟同该观点。如元代医家滑寿云“是动者谓气煦嘘然来,熏蒸于皮肤分肉;所生病者谓血濡润筋骨,滑利关节, 荣养藏府。”这一观点认为“是动病”为气病,“所生病”为血病。这种用气血之说来区分“是动病”、“所生病”似乎不合《灵枢?经脉》原意。如《经脉》肺经 “所生病中的“咳、上气、喘喝”并非属血证,而肾经“是动病”中的“咳唾则有血”,不可归属于气病,故气血之说欠妥。

  2 阴阳说
    
  明清时代,许多医家遵古而不泥古,对古代许多观点提出了质疑,如 王清任的瘀血论就是对中医治疗血证的一大贡献。张景岳未步气血论之后尘,对《难经》有关“是动病”之说提出质疑,他以“动意变也,变则变常而为病”解释“ 是动则病”。清代张隐庵则认为“是动者,病在三阴三阳之气,而动见于人迎气口,病在气而不在经;……所生者,谓十二经
    乃藏府之所生,藏府之病外见于经证也。夫是动者,病因于外,所生者病因于内……又不必先为是动,后及所生。”他提出“是动病”为在卫、在气、在阳,属外 因。“所生病”为在营、在里,属内因。这一观点是从阴阳相对方面来解释“是动病”和“所生病”,但笔者认为这一观点与《灵枢》原意不合。从《灵枢?经脉》 篇原文来分析,如肾经“是动病”中的“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则属营分证、里证。心经“是动病”中的“心痛,渴而欲饮”则属里证。胆经“是动病”中的“口 苦,善太息”则属腑证、里证。所以“是动病”并非全属卫、气、阳分病。而“所生病”中,如膀胱经的“头囟项痛”,三焦经的“目锐眦痛,颊痛”,这些病症均 不能认为它属营分证、里证,亦非内因所致。所以用营卫、里外、内外因等阴阳相对的观点来区分“是动病”、“所生病”难以成立。

  3 本经病、他经病说
    
  推崇本经病、他经病观点的医家认为,“是动病”为本经 病,“所生病”为他经病。清代名医徐灵胎就持此观点。他在《难经经释》中说:“经脉篇是动诸病及本经之病,所生诸病则以类推而旁及他经者。”但从《灵枢? 经脉》篇原文分析,如胃经“是动病”中“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并非胃经本经病。肾经“是动病”中“ 饥不欲食……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心如悬若饥状……心惕惕如人将捕之”,也并非肾经本经病。而脾经“所生病”中,“溏瘕泄水闭”属脾经本经病,并非他 经病。膀胱经“所生病”中“头囟项痛”,也属本经病,并非他经病。由此看来,用本经、他经病之说来解释“是动病”、“所生病”也是欠妥的。

  4 经络病、脏腑病说
    
  罔本一抱在《十四经发挥和语钞》中提出“是动病”为经 络病,“所生病”为脏腑病。廖季平在《诊络篇补证》中提出“是动病”为络病,“所生病”为经病。这两种解释法也与原文之意相悖。例如,“是动病”中胆经的 “口苦、善太息”;肾经中“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心包经中“喜笑不休”,这些“是动病”很难说其属经络病。“所生病”中如小肠经“颈,颔,肩,月需, 肘臂外后廉痛”等则属于经络病,并非属脏腑病。由此看来,用经络病、脏腑病来区别“是动病”、“所生病”之说,是难以成立的。至于用经、络来区别两者,更 是混淆了经脉、络脉的基本概念,是难以合原文之意的。

  5 表里虚实说
    
  《针灸学解难》中提出有些医家认为“是动病”为表证、急证、 实证,“所生病”为里证、慢性病、虚证。从《灵枢》原文分析,如胃经“是动病”中的“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则属慢性病、里证、虚证,“所生病”中的 “狂、疟、温、淫……口 、唇胗”,则属急性病、实证。肾经“是动病”中的“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属虚证、里证。脾经“所生病”中的“心下急痛……水闭”,则属急证、实证。由此 看来,这种用表里、虚实、急慢性病区分“是动病”、“所生病”的方法,是难以自圆其说的。

  6 证候病名说
    
  《针灸学题解》上提出有人认为“是动病”是证候,“所生病” 是病名。这一说法让人难以接受。分析原文看,如肾经“所生病”中“口热舌干……嗌干及痛”,则是证候,脾经“所生病”中“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心 下急痛”,也属证候。在中医学上,病名和证候有些是混淆的,如腰痛、黄疸、腹胀、咳喘等,可以说它是证候,也是病名。所以用证候病名来区分“是动病”、“ 所生病”是模糊不清的。 7 病症主治说
     在现行的《经络学》教材和参考书上,对“是动病”、“所生病”的解释多采用前者为本经异常变动出现的病症,后者是本经经穴所能主治的病症。前者的解释是从 发病的角度出发,后者的解释是从本经的治疗作用来谈,两种解释在主题概念上不一致,犯有偷换主题概念之嫌。从《经脉》原文分析,“是动病”中除了本经异常 时产生的病症外,有些病症则是因本经所属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如脾经“是动病”中“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是脾的运化、升清功能失 调而产生的病症。心包经“是动病”中“心中忄詹忄詹大动……喜笑不休”,属热扰心包而发病。“所生病”并不是单指本经经穴所能主治的病症,而且从《经脉》 原文看,本篇内容主要是论述经脉循行与经脉病症,并非提及治疗方面。再者每条经脉上的经穴不仅能主治其“所生病”,而且能主治其“是动病”。所以本人认 为:《经脉》篇中的“是动病”、“所生病”,应该都是谈论经脉病症的,故此,病症与主治之说是不恰当的。
   
  归纳以上几种说法, 本人认为“是动病”除了本经经脉发生异常变动时出现的病证外,有些病证则是因本经所属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如脾经“是动病”中“胃脘痛,腹胀,善噫,得 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脾的运化、升清功能以及脾主四肢功能失调而产生的病症。心包经“是动病”中“心中忄詹忄詹大动……喜笑不休”,属热扰心 包而发病。肝经“是动病”中“腰痛不可以俯仰”,是因肝的疏泄功能异常而出现的腰部经脉气血瘀滞不通或因肝肾精亏产生的证候。又如胃经“是动病”中“病至 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动,心欲动……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大多数病证则是因肝心胃功能相互影响而产生的。由此看来,“是动病”除了本经经脉 发生异常变动时出现的病证外,还应包括本经所属脏腑相关功能失调而影响其他脏腑经脉产生的病证。是临床诊断疾病的依据,也是分析经脉、脏腑的病理现象的依 据。“所生病”则是指经脉所主“×”的功能异常变动时产生的相关病证及本经经脉循行线路上相关部位产生的病症,是指导临床辨证选经(穴)的准则。例如肝 经“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尿,闭癃”。这些病症的产生主要是因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而引起的。肾经“所生病”中的“黄疸,肠氵辟”是因 肾的气化温薰以及封藏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胃经“所生病”中的“狂、疟、温、淫、汗出、鼽衄”等都是“血”的功能异常而产生的病症。
    从临床治疗角度出发,我以为“是动病”、“所生病”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指导作用。例如,某患者感冒出现咽干、咳时发作,余者均无异常,从一般角度出发,感冒 属肺系疾患,取肺经穴为主,配局部穴治疗,但若从“是动病”、“所生病”理论出发,肺经“所生病”中有“咳、上气”,而肾经“所生病”中有“咽肿、上气、 嗌干及痛”。若能在取肺经经穴的基础上再配以肾经经穴,其疗效会大大提高。这种配穴,就是经络理论中的“是动病”、“所生病”在临床上的指导作用,也是符 合藏象学说的,这正是中医学独到之处,值得我们去探究。

  

  评论这张
 
阅读(571)| 评论(1)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